中新網上海8月3日電 (葉穎 周卓傲)“我以事件記錄者的身份存在,講述故事的發生,把感知的空間完全地留給觀眾。”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系列活動“電影學堂”上如是說。
8月2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后一天,“電影學堂”以現場連線的方式請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分享創作心得。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是枝裕和的作品一向是展映單元*為搶手的爆款,2018年,是枝裕和帶著剛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參加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雖然是枝裕和本人因疫情原因無法前來,但《真相》依然如約參加了本屆電影節的展映。
“我把紀錄片視作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類型。”是枝裕和坦言,拍紀錄片對自己*大的影響,是發現腦海中所想象的事情,跟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人物相比,反而是真實的世界更加復雜。
以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在轉型電影導演后作品還是保留著濃重的紀錄片風格和主題。“我拍攝更多將自己作為事件記錄者的存在,導演*重要的能力是觀察,懂得如何看見外界看不見的事,去呈現看不見卻能感知的東西。”是枝裕和說。
正是因為對真實的追求,是枝裕和在創作時更傾向于一種與演員們“共同合作”的方式。2004年,14歲的柳樂優彌憑借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無人知曉》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佳男演員獎,成為戛納史上*年輕的影帝,是枝裕和由此也被外界認為特別擅長拍攝兒童表演。
是枝裕和表示,與兒童演員合作的關鍵在于等待。孩子有自己的情緒和表達方式,只有等他們準備好,才能以自然和真實的姿態在電影中呈現,傳達導演需要的表情和情緒,“我深刻感受到與孩子合作需要耐心地等待。即使多次與兒童演員合作,但因為每個小演員的個性不同,所遇到的挑戰亦不一樣。”
除了導演、編劇身份外,是枝裕和*近十年還作為制片人、電影學校導師活躍著。“培養我的老一輩都不在了,那新的一代又靠誰來培養?”是枝裕和表示,幫助年輕人一半是為了傳承,另一半是自己想要從優秀的年輕人身上學習、得到新刺激。(完)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