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哈爾濱9月8日電 (宋天寧 記者 劉錫菊)8日,由黑龍江省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開幕,通過展出120余張精美圖片,60余件實物展品向觀眾展現了百年前博物學家桑志華在我國北方科考研究過程。此展不僅進一步加強和促進了各地博物館之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更讓南北游客們領略科學考察的內涵。
據黑龍江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出的展品是博物學家桑志華留下的。1914年,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1876-1952)來到天津,開始了對中國北方長達25年,行程近5萬公里的野外發掘和科學考察,足跡遍布黃河以北十幾個省份的荒山野嶺、溝壑密林、山河湖海。他搜集整理古生物、古人類、動植物、地質、民俗等多學科藏品20余萬件,其中許多藏品為世界獨有,取得了一系列震驚國內外學術界的重大發現。以數年采集的藏品為基礎,桑志華籌建了北疆博物院,法文名稱是“MuséeHoangho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
此次展覽分為“開啟科學考察之旅、地質古生物與古人類科學考察、植物科學考察、動物科學考察”四個部分,展品中包括原始(長鼻)三趾馬頭骨、更新世早期德氏馬頭骨、更新世早期直隸犬頭骨等珍貴文物。
據介紹,桑志華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批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藏品,還為后世留存了大量珍貴的野外考察、發掘的*手資料。他把絕大部分材料、成果都留在了中國。“通過此次展覽,我不僅看到了大量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藏品,科學家們風餐露宿、不畏艱難、勇于求索、堅韌不拔的科考精神更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來自河北的游客張天翔說。(完)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